⒈ 形容長久。
⒉ 眾多貌。
⒊ 深遠貌。
⒋ 延續;綿延。
⒈ 形容長久。
引《墨子·親士》:“分議者延延。”
王樹柟 斠注:“《廣雅·釋訓》:‘延延,長也。’分議者延延,謂分議者反復辯論而長言也。”
張純一 集解:“分,異也……分議即異議。分議者延延,謂俌(輔)弼之臣不敢茍同於君,常持異議而長言?!?/span>
⒉ 眾多貌。
引漢 王逸 《九思·哀歲》:“黿鼉兮欣欣,鱣鮎兮延延。羣行兮上下,駢羅兮列陳?!?br />《后漢書·五行志一》:“桓帝 之末,京都童謡曰:‘白蓋小車何延延。 河閒 來合諧, 河閒 來合諧!’”
王先謙 集解:“延延,眾貌也。”
⒊ 深遠貌。
引唐 李翱 《舒州新堂銘》:“左立嘉亭,繚以環除,延延其深,肆肆其紓?!?/span>
⒋ 延續;綿延。
引唐 韓愈 《曹成王碑》:“子父易封,三王守名。延延百載,以有 成王?!?br />唐 韓愈 《南山詩》:“延延離又屬,夬夬叛還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