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試探。
⒉ 預支。
⒊ 摸取。
⒋ 探問。
⒈ 試探。
引《三國志·魏志·華歆傳》:“賊憑恃山川,二祖勞於前世,猶不克平,朕豈敢自多,謂必滅之者。謂將以為不一探取,無由自弊,是以觀兵以闚其釁?!?br />茅盾 《子夜》八:“她以為父親是要利用 劉玉英 來探取 老趙 的秘密?!?/span>
⒉ 預支。
引《晉書·愍懷太子遹傳》:“東宮舊制,月請錢五十萬,備於眾用,太子恒探取二月,以供嬖寵?!?br />《資治通鑒·晉惠帝元康九年》引此文, 胡三省 注曰:“探取,預取也?!?/span>
⒊ 摸取。
引宋 陳元靚 《歲時廣記·人日》:“又立春日作此,名探春蠒。餡中置帋簽或削木書官品,人自探取,以卜異時官品高下?!?br />《宋史·李迪傳》:“對曰:‘臣向在 陜西,以方寸小冊書兵糧數備調發,今猶置佩囊中?!哿钭蕴饺。奎S門取紙筆,具疏某處當留兵若干,餘悉赴塞下?!?br />清 李漁 《蜃中樓·義舉》:“良朋意氣真豪放,肯把身投巨浪,直待要探取驪珠返故鄉?!?/span>
⒋ 探問。
引元 無名氏 《小孫屠》戲文第十出:“因甚家中鬧聲沸……到堂前探取,免心下多慮?!?br />元 王仲文 《救孝子》第四折:“多不到半月十朝,親家母又來探取。他道女孩兒不曾到家,驚的俺母親進退無措?!?/span>
⒈ 預取、透支。
引《資治通鑒·卷八三·晉紀五·惠帝元康九年》:「東宮月俸錢五十萬,太子常探取二月,用之猶不足。」
⒉ 探索尋求。
例如:「探取寶物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