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南朝宋·劉敬叔《異苑》卷二:“魏時殿前大鐘無故大鳴,人皆異之,以問張華。華曰:‘此蜀郡銅山崩,故鐘鳴應之耳?!瘜な窨ど掀涫拢缛A言。”后因以“山崩鐘應”比喻事物相感應。
英the hill convulsed and the bell echoed;
⒈ 南朝 宋 劉敬叔 《異苑》卷二:“魏 時,殿前大鐘無故大鳴,人皆異之,以問 張華。
引華 曰:‘此 蜀郡 銅山 崩,故鐘鳴應之耳。’尋 蜀郡 上其事,果如 華 言。”
后因以“山崩鐘應”比喻事物互相感應。 《易·乾》“同聲相應” 唐 孔穎達 疏:“蠶吐絲而商弦絶, 銅山 崩而 洛 鐘應。”
清 黃宗羲 《<范熊巖文集>序》:“先生不論友與未友,知其為名士,山崩鐘應,便欲為之分痛?!?/span>
⒈ 語本南朝宋·劉敬叔后用以比喻事物相互感通呼應。
引《異苑·卷二·洛鐘鳴》:「魏時,殿前大鐘無故大鳴,人皆異之,以問張華。華曰:『此蜀郡銅山崩,故鐘鳴應之耳?!粚な窨ど掀涫?,果如華言?!?br />《歧路燈·第二五回》:「偎紅倚翠陽臺下,阿母驚魂幾欲飛;請看古來嚙指感,山崩鐘應尚無違?!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