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以龍為飾之鼎。
⒉ 《史記·封禪書(shū)》:“黃帝采首山銅,鑄鼎于荊山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?下迎黃帝?!焙笠蛞浴褒埗Α睘榈弁醣篱阒?。
⒈ 以龍為飾之鼎。
引南朝 梁 劉潛 《謝鄱陽(yáng)王賜缽啟》:“珍窮貨貢,製極范金,用貴寶樽,文包龍鼎。”
唐 王維 《為畫(huà)人謝賜表》:“髮衝鶡冠,力舉龍鼎?!?br />趙殿成 箋注:“張載 《榷論》:‘孱夫與 烏獲 訟力,非龍文赤鼎無(wú)以明之?!?br />清 方文 《偕周兼三潘江如游焦山》詩(shī):“龍鼎自 周 年更遠(yuǎn),隺銘疑 晉 字何工?!?/span>
⒉ 后因以“龍鼎”為帝王崩殂之典。
引《史記·封禪書(shū)》:“黃帝 采 首山 銅,鑄鼎於 荊山 下。鼎既成,有龍垂胡髯下迎 黃帝?!?br />《舊唐書(shū)·穆宗紀(jì)論》:“元和 之政,幾致昇平。鴟梟方革於好音,龍鼎俄傷於短祚。”
清 丘逢甲 《將之南洋留別親友》詩(shī)之五:“虛無(wú)龍鼎訛 黃帝,鄭重麟書(shū)拜素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