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蹋伏”。亦作“蹹伏”。
⒉ 搜索敵人的伏兵。
⒊ 倚伏。
⒈ 亦作“蹋伏”。亦作“蹹伏”。
⒉ 搜索敵人的伏兵。
引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“前茅慮無” 晉 杜預 注:“如今軍行,前有斥候蹋伏。”
孔穎達 疏:“前有斥候蹋伏者,令人遠在軍前斥度候望,慮有伏兵,使蹋行之?!?br />蹋,一本作“蹹”。 《南齊書·曹虎傳》:“虎 令輔國將軍 朱公恩 領騎百匹及前行踏伏,值賊游軍,因合戰破之?!?br />唐 段成式 《酉陽雜俎·喜兆》:“淮西 用兵時, 劉沔 為小將,軍頭頗易之,每捉生踏伏, 沔 必在數,前后重創,將死數四?!?br />《資治通鑒·齊武帝永明六年》:“夏四月, 桓天生 復引 魏 兵據 隔城,詔游擊將軍 下邳 曹虎 督諸軍討之。輔國將軍 朱公恩 將兵蹹伏?!?/span>
⒊ 倚伏。
引《西游記》第十回:“君臣兩個對弈此棋,正下到午時三刻,一盤殘局未終, 魏徵 忽然踏伏在案邊,鼾鼾盹睡?!?br />《西游記》第三五回:“獨自個坐在洞中,蹋伏在那石案之上,將寶劍斜倚案邊,把扇子插於肩后,昏昏默睡著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