丏miǎn(ㄇ一ㄢˇ)
⒈ 遮蔽。
⒉ 避箭的短墻。
丏字UNICODE編碼U+4E0F,10進制: 19983,UTF-32: 00004E0F,UTF-8: E4 B8 8F。
丏字位于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CJK Unified Ideographs)。
象形
parapet; invisible
◎ 丏 miǎn
〈動〉
(象形。本義:遮蔽) 同本義;看不見 [cover;be unable to see]
丏,不見也?!墩f文》
象人頭上有物蔽之之形。——林義光《文源》
◎ 丏 miǎn
〈名〉
避箭的短墻 [short wall]
丏,避箭短墻也?!蹲謪R·一部》
丏【子集上】【一部】 康熙筆畫:4畫,部外筆畫:3畫
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彌殄切《正韻》美辨切,音眄。《說文》不見也?!缎煸弧纷笥役毡味环忠病!蹲謴 繁芗虪澮?。象壅蔽之形。
又《集韻》彌兗切,音緬。義同。從正而曳之。沔眄等字從此。
丏【卷九】【丏部】
不見也。象壅蔽之形。凡丏之屬皆從丏。彌兗切文一
(丏)不見也。象雝蔽之形。雝各本作壅。今正。其實許書當作邕也。禮經。乏參侯道。居侯黨之一。西五步。鄭曰。容謂之乏。所以爲獲者御矢也。周禮鄭司農注云。容者、乏也。待者所蔽。按之與丏篆文相似。義取蔽矢。豈禮經本作丏與。彌兗切。古音在十二部。以賓字知之。凡丏之屬皆從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