庢zhì(ㄓˋ)
⒈ 阻礙;制止。。
庢字UNICODE編碼U+5EA2,10進制: 24226,UTF-32: 00005EA2,UTF-8: E5 BA A2。
庢字位于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CJK Unified Ideographs)。
形聲:從廠、至聲 康熙字典庢【寅集下】【廣部】 康熙筆畫:9畫,部外筆畫:6畫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陟栗切,音窒?!墩f文》礙止也?!睹秮\七發》發怒庢沓?!对]》言初發怒,礙止而涌沸。又《廣韻》縣名。在京兆?!跺居钣洝飞角槐T,水曲曰庢?!鸢础肚皾h·地理志》作厔。說文解字
庢【寅集下】【廣部】 康熙筆畫:9畫,部外筆畫:6畫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陟栗切,音窒?!墩f文》礙止也。《枚乗七發》發怒庢沓?!对]》言初發怒,礙止而涌沸。
又《廣韻》縣名。在京兆?!跺居钣洝飞角槐T,水曲曰庢。○按《前漢·地理志》作厔。
庢【卷九】【廣部】
礙止也。從廣至聲。陟栗切
(庢)礙止也。石部曰。礙者、止也。凡庢礙當作此字。今俗作窒礙。非也。七發曰。發怒庢沓。言水初發怒、礙止而涌沸也。又右扶風有盩庢縣。山曲曰盩。水曲曰庢。從廣。至聲。陟栗切。十二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