貽(貽)yí(一ˊ)
⒈ 贈給。
⒉ 遺留,留下:貽害。貽誤(使受到壞的影響)。貽訓。貽笑大方(讓內行見笑)。
貽字UNICODE編碼U+8D3B,10進制: 36155,UTF-32: 00008D3B,UTF-8: E8 B4 BB。
貽字位于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CJK Unified Ideographs)。
leave behind、present
形聲:從貝、臺聲
give to, hand down, bequeath
◎ 貽
貽 yí
〈動〉
(1) (形聲。從貝,臺聲。從“貝”,與財富有關。本義:贈送)
(2) 同本義 [present]
貽我彤管?!对姟ぺL·靜女》
美人之貽。
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師說》以貽之。——唐· 韓愈《師說》
嘗貽余核舟一,蓋大蘇泛 赤壁云?!?明· 魏學洢《核舟記》
(3) 古經傳中詒、貽見互。 清· 鄭珍說“貽”字皆漢后所改。如:貽餉(留贈);貽贈(饋贈,贈送)
(4) 遺留 [leave behind;bequeath]
貽我來牟。——《詩·周頌·思文》
坐貽聾瞽。——唐· 李朝威《柳毅傳》
(5) 又如:貽累(連累);貽笑(詒笑。被人譏笑);貽謀(留下的主意);貽厥(貽:留;厥:其);貽燕(給后世子孫留下安定的根基);貽臭萬年(惡名留傳后世,萬世難除)
◎ 貽
貽 yí
〈名〉
貽貝屬或有關屬的海產雙殼類軟體動物 [mussel],通常有一個卵形或長形貝殼,具一黑色角質層并依動物分泌的細絲狀足絲附著在基層
貽患,貽害,貽人口實,貽誤,貽笑大方
貽【酉集中】【貝部】 康熙筆畫:12畫,部外筆畫:5畫
《唐韻》與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盈之切《正韻》延知切,音飴?!墩f文》贈遺也。經典通用詒?!稜栄拧め屟浴焚O,遺?!对]》相歸遺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貽厥子孫?!对姟ぺL》貽我彤管?!夺屛摹焚O,本又作詒。
又《爾雅·釋魚》貽貝?!对]》黑色貝也。
又《集韻》《類篇》羊吏切《正韻》以智切,音異。義同。
貽【卷六】【貝部】
贈遺也。從貝臺聲。經典通用詒。與之切
(詒)相欺詒也。金縢。公乃爲詩以詒王。名之曰鴟鴞。鄭曰。詒、說也。周公恐其屬黨將死??制?濫。又破其家。而不敢正言。故作鴟鴞之詩以詒王。按尚書字本作詒。鄭注說當讀輸芮切。正義改爲怡悅字。誤矣。周公善辭以誘王。故史臣目之曰詒。此鄭意也。穀梁傳曰。夫請者、非可詒託而往也。必親之者也。注。詒託、猶假寄。列子。狎侮欺詒。郭注方言云。汝南人呼欺亦曰詒。音殆。史、漢多假紿爲之。一曰遺也。釋言、毛傳皆曰。詒、遺也。俗多假貽爲之。從言。臺聲。與之切。按今音前義徒亥切。一部。